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舞監製作期及表格期程


原文連結:352.舞監製作期及表格期程


舞監製作期及表格期程
    有一次在一個設計會議之後,導演小平哥私底下對我說他完全聽不出設計有什麼想法,他生氣的說可以想法不成熟,但不可以沒有想法,沒有想法要怎麼討論?都是我導演的想法那我直接告訴你TD就好,要設計幹嘛?我只好安慰導演別急,再給設計一些時間,我會請工廠幫忙趕工來補回設計耽誤的時間,有時看一些年輕舞監雖然聽過大聲公的名言「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但問題是他們不知什麼時間要做什麼事,所以永遠是讓別人等到不能再等了,不得已開口了才趕緊草草交差了事,雖然每個製作狀況都不同,不能一招半式全部套用,但最起碼該知道「有哪些事」,「應當」何時要發生,否則舞監的checking list要從哪裡來?以我一個不當舞監的TD看來,其實有很多舞監繁瑣的雜事我並不一定知道,但是從製作到演出巡迴,舞監最起碼該有的表格及該處理追討的表格及事項至少有以下幾點:
1表格名稱開始製作時間表格最晚期限備註
2製作團隊通訊錄舞監進入製作之時舞監/行政製作
3設計會議紀錄設計會議之日設計會議隔天舞監製作
4排練紀錄排練之日排練隔天舞監製作
5排練替代道具表設計會議或導演指示舞監製作及尋找
6舞台設計定稿裝台前1個月裝台3週前舞台設計提供
7音樂裝台3週前裝台2週前音樂設計提供
8影像設計裝台3週前裝台2週前影像設計提供
9服裝設計裝台3週前裝台2週前服裝設計提供
10燈光設計燈圖裝台前一週裝台當日燈光設計提供
11大道具清單裝台3週前裝台2週前舞台設計提供
12小道具清單裝台3週前裝台2週前舞台設計提供
13舞台平面圖裝台3週前裝台2週前舞台設計提供
14懸吊圖裝台3週前裝台2週前舞台設計提供
15Crew保險及基本資料裝台前2裝台前1舞監彙整
16排練場跟排schedule舞監/行政製作
17技術會議通知及聯繫裝台前1裝台前1舞監
18進劇場schedule裝台前1裝台前1舞監製作
19換景表裝台前1裝台當日舞監製作
20懸吊cue裝台前1裝台當日舞監製作
21工作日誌或照片裝台首日開始舞監製作
22打包及裝車清單首演隔天巡迴裝車前1舞監製作
23巡迴器材清單首演隔天巡迴裝車前1舞監製作
表格名稱開始製作時間表格最晚期限備註
24Crew時段表排練場跟排裝台首日開始舞監製作
25巡迴卡車車次時間表首演隔天巡迴出發前1舞監製作
26巡迴住房清單首演隔天巡迴出發前1舞監製作
27巡迴交通時間及人數統計表首演隔天巡迴出發前1舞監製作
28Crew時段費請領每站結束當日每站結束1舞監製作
29雜支結案巡迴結束巡迴結束1舞監製作
30歸檔資料巡迴結束巡迴結束2舞監彙整製作
其實由我這個TD來說舞監該做什麼其實是很不恰當因為一定會有很多疏漏,有許多不是舞監需親自製作的項目,但卻是舞監需追討緊盯的內容,許多事是1個耽誤1個,舞監不能兩手一攤那不是我的事或是我追過了,追不到就要每日追討或是尋求其他力量協助追討,看到對岸舞台監督都納入他們的國家考試了(上海市文广局人才培训交流中心http://www.shwgpx.com/web/doc/show_doc.asp?wid=202&cid=22&id=40)台灣再繼續傻呼呼打爛仗下去只怕很快就會被對岸遠遠拋到九霄雲外希望資深的舞監們也能出聲提供自己的意見多幫幫台灣年輕的舞監成長。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2012TATT製作課程筆記(production management)

原文連結: 2012TATT製作課程筆記(production management)

2012TATT製作課程筆記(production management)

製作經理的三個工作:1.協調與溝通.2.創造實踐與維護作品.3.編預算執行與記錄實際的工作



製作的三段時期:1.前製(pre-production)2.中製(實體製作physical production)至首演. 3. 後製(開演至拆台).
前製(pre-production):1.通訊錄(contact sheet).2.行事曆:先是月曆,先有開演日及進場日後再逐漸放細節進去發展成週曆及日曆,最後一天更新二次,到後期事件訊息太多時可用顏色分部門方便尋找及閱讀,例如舞台是黃色,燈光是紫色。3.預算(budgets):製作預算及營運預算(開演後)


中製(實體製作physical production)至首演:通常的項目有:1.佈景2.道具3.燈光4.音響5.服裝,近年來逐漸增加的還有:視訊投影、自動控制、妝髮、特效、偶、飛行系統。這個時期溝通及技術排練是重要的工作,導演列出他想做的事及排練的部分,PM與技術人員討論評估調整,再回報給導演調整修正。



3.後製(開演至拆台):每日檢查、維修與人員訓練



溝通(communications):設計會議、管理會議、製作會議、一般性溝通(E-maill是最佳利器,可留下紀錄)

設計會議:初期導演、設計、製作經理等少數人在餐廳、星巴克或誰的辦公室裡輕鬆的發想構思,甚至可能設計構想雛型是畫在餐巾紙上。

管理會議:製作人、製作經理等核心人員,會討論到例如合約、法律或保險等問題。

製作會議:創意部門及製作部門都加進來一起工作,會討論schedule,製作會議後就可列出待辦事項及追蹤進度

一般性溝通:E-maill是很好的工具,許多人許多事說完就忘,留下文字記錄E-maill方便日後查詢



製作經理要有技術的訓練背景較好,例如舞監或是技術指導。



製作經理要服務的對象:1.製作人。2.設計



預算通常是由製作人及總經理作出預算分配,製作經理來執行及監控。



時間、經費及品質通常3項只能顧到2項



在美國通常每15頁的劇本就需花1天時間給技術工作



Daily wrap up meeting:每日工作結束後與導演設計開會討論今日排練內容,安排明日能如何修正及排練,通常沒太嚴重的事情發生時,好的PM應控制在15分鐘內將會議結束

技術流程(tech process):load in-work calls-focus-dry tech-tech-work through(斷斷續續)-stumble through(儘量不打斷)-run through(不打斷)



Producer(製作人):找錢及要有藝術眼光來挑節目



General manager(總經理):預算、合約、管理及雇用



Company manager(劇團經理):隸屬總經理,處理每日的花費,不管合約及執照



Production manager(製作經理):比較著重在實際的製作層面,不太需要顧及藝術層面的考量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寫作 優點


原文: 中文~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的敘事法各有甚麼優點?


第一人稱

優點: 給人一種親切、真實的感覺。

第三人稱

優點: 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廣泛地反映複雜的事件。

有客觀的角度,可更清楚地表明作者的想法客觀的分析問題。

------------------------------------------------------------------------------------------------------------------------------------
原文: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特色與優缺點
第一人稱

就是將主角以「我」的角度去寫

「我」看到了什麼,「我」想些什麼,「我」做了些什麼。

第一人稱主要就是以「我」這個人下去寫的,

你要將主角的言行舉止全部以自己的方式想過一次,

用最貼近自己的那種方式去寫。

如果無法抓到那種「我」的感覺,最好不要寫第一人稱,

因為第一人稱主要所寫的是「心」。

至少要像是這樣的感覺,就是繞在一個「心」字上耍,

利用主角是『我』的這種寫法,讓讀者容易跟文章共鳴。

第二人稱

感覺上跟第一人稱其實很像,可又不一樣,

第一人稱是用「我」來拉出故事的重心跟感情,

而第二人稱通常是為了寫短文、而且是只針對一件事情一個人去寫的。

文章的重心跟主角都是「你」,而作者下筆的方式要像個旁觀的人,或者不出聲的旁白。

第三人稱

第三人稱,除了對話外,幾乎都是「他她它牠」在變化的,

第三人稱主敘述,重心不是放在「人」,而是對景、物、事情、還有時間流動的變化。

第三人稱也是三種寫法裡面,提到名字次數最多的一種。

不過第三人稱要避免文章口語化(也就是啊咦嗯喔這種語助詞少用).


-------------------------------------------------------------------------------------------------------------------------------------
原文:寫作技巧
1.  第一人稱

I. 討論:


        第一人稱的好處在於,你可以加快敘事,飛速略過不重要的部分,增加讀者觀文時的代入感。然而這種完全第一視角,很難兼顧到各方面線索的發展,特別在長篇的大格局中受到諸多限制。


        所謂的限制,像資訊或劇情的控制,其實還有很多相應的處理手法解決,儘量使『上帝視角』不存在的同時,亦能有效控制情報和資料的描寫。或許更能反映現實的局限性,畢竟就算是書中的主角,仍不是無所不能的。

  有不少人選擇『偽第一人稱』,即是所謂的3+1手法,利用「我」的視角之餘,同時也有其他視角的存在。
這又陷入了現實性的問題──當『我』什麼都知道的時候,好處是第一人稱的局限性不再存在,上帝視角能有效地處理劇情的發展。帶來的壞處卻更多,首先是第一人稱的寫實感同時消失,主角變成神人了,讀者就同時失去了代入感。
另外,若然不時跳出來某某人眼中的『我』如何卓爾不群、飄然出世,讀起來十分的自吹自捧,主角更會成為了變相的自戀狂。
故此,對於很多比較嚴謹、對小說有要求的讀者來說,這種偽第一人稱的手法就顯得相當拙劣,屬於文筆和寫作技巧不成熟的代表。可說是『百害而僅有一利』,而且這一利只是便利寫作罷了。

  個人認為,既然是第一人稱的話,就盡量全篇都用第一人稱會比較佳,除非是特殊狀況,例如主角失去了意識、戰爭事件、要強調某些人的談話或行動等等,而且要看是否有必要性,否則就會如上段所說,會顯得混亂而失去了『第一人稱』的優勢。

        要用第一人稱來寫的話盡量設定主角的性格為較活潑的類型較好發揮,畢竟冷酷的主角很難接下去。但是能把主角寫得很冷酷又精彩的人還是有的。



II. 技巧分析:

a. 主角的觀察與猜測


觀察──藉著主角觀察到一些表面的資料,或是最基本的表情、動作,從而推演出心得。


比如對方臉紅了,那就可以知道她是在害羞。


比較好用的字眼:看到、望到、聽出、知道等等。


優點:


最為簡單快捷,亦十分之容易書寫,主角的所見所聞盡能化作情報資料。


缺點:


雖說是一種非常可靠,而且很有效的情報提供方式,但不容易把握得好,一個處理不當,小心會造成讀者消化不良。



猜測──借助更合理的推論來說明。


例如加入對方的背景,平日的習慣,以往的經驗,再來猜出對方的思想。


注意用的字眼:大概、估計、應該、可能、覺得、猜測、想來等等。


優點:非常好用的資料分析方式,而且能使讀者加融入主角的思路歷程,閱讀時的投入程度               得以大增。


缺點:思考過多隻會造成文字上的拖曳,太過反復的思想掙紮更會讓讀者望而生厭。

b. 從後來得知的資料


把事物都白紙黑字的寫了出來,再在之後補上。


例子:說明某某人的背景,最後加一句──當然,我這一刻還不清楚,是後來才知道的。
或者:大陸年代記某某年,某大帝就在這一天遇上他的左右大將,並且踏上稱霸天下的道路。


優點:歷史類題材最為好用,同時適用於預早知道事情的發生。


缺點:只能偶然為之,用多幾次就會讓讀者大感煩厭,而且失去追看下去的懸念。



c. 神眼


讓『我』擁有特異功能,得到看穿對方思考的能力,從而把上帝視角合理化。
優點:非常容易,不需要什麼技巧,便利寫作和佈局,不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
缺點:根本就是作弊……推翻了第一人稱的優點,喪失了第一人稱的代入感,把『我』當成作者,再把作者當成神,強烈不建議採用。

d. 通過外篇或短篇來補充
外傳形式的短篇,來為「我」視線外的劇情補完。

優點:
用於實體書的話,其佈局相當方便,在書的結尾加個短篇或外傳之類就搞定,與主線有關,同時亦不失趣味性。


缺點:
用在網文結構上比較麻煩,外傳形式只能用於補完,不能作為主線劇情,大局控制上的效果遠不及第三人稱追尾優秀。

e. 巧妙利用情報的真假製造懸念


       第一人稱本來就是種重代入感強烈的手法,與內心活動的細膩性和層次性都是密不可分。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這種技巧其實還隱藏了一個優點──那就是情報的準確性與否帶來的各種變化。

        讓讀者看到冰山全貌的確不算高明,留有餘地的空白,讓讀者從有限的資料中思考、猜測,從而增加小說的懸念才說得上是真正的高明。當然第一人稱下的資料是有他的局限性,但局限性在這個時候也變成了好處,能控制讀者跟從主角的思路發展,當『我』被騙了的同時,讀者有時跟從一起跳入作者預設的陷阱也不自知。

優點:以上。


缺點:寫作技巧難度頗高。


III. 推薦小說:


主角模式的第一人稱小說:
特殊傳說 吾命騎士 簡愛
非主角模式的配角類第一人稱小說:
涼宮春日 福爾摩斯 咆哮山莊


2. 第三人稱

I. 討論:

        第三人稱的好處在於能綜觀全劇情,什麼內容都可以清楚交代,多半注重於景色的描寫、動作的刻畫,但是它有個缺點──通常開頭容易會使讀者感到沉悶,甚至會沒有代入感,例如說架空類型的小說,因為要『交代劇情』,所以剛開始幾乎可以說是在介紹,不過厲害的人就是能把那些架空設定融入在對話和角色敘述中,另當別論。基本上來說是不易上手的。這就是與第一人稱的最大差別了,第一人稱的『我』感受較為強烈,讀者感覺是『我』在冒險,而不是別人,由於第三人稱用到『他/她(名字等等的)』,會讓別人覺得比較沒有參與感。

  作者的涉入程度通常比較淺,雖然說比較淺,但仍然有半深與半淺的差別。
作者涉入的深或淺,只與作者的選擇及意圖有關,與作品的好壞無關,任何一種人稱或者涉入程度,都有可能寫好或寫壞,至於哪一種人稱好寫,哪一種不好寫,一 般普遍認為第三人稱比較好寫,因為它的自由度最大。只是自由度一大,有時往往寫壞了自己也不知道。

  一般都隱約有視角(鏡頭)存在,具體特徵是,敘事會跟著某特定人物走,就彷彿有個鏡頭跟隨著。但也有許多小說沒有明顯的視角存在,而比較像一幅全景圖,並不特別偏向於某個角色,譬如傳統的中國小說,水滸傳等等。



II. 技巧分析:

全知型

        作者俯視所有的角色、事件,掌握所有的時段、地點、物品,宛如上帝高高在上(俗稱得上帝視角)。當想清楚說明該身世背景、來龍去脈之類的用這種,但記得不要太贅述。

缺點:


        作者寫得太多反而不容易掌握該如何情節描寫、脈絡安排,因此容易寫得太詳細或寫得太不詳細。太詳細,會使讀者讀來乏味;太不詳細,會使讀者看不懂。
旁觀型

        作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人、事、時、地、物,宛如目擊者恰好在現場。
        通常不是想要深入表達,而只是要輕描淡寫時用這種。



優點:冷靜、客觀,易於說理。


缺點:既然身為旁觀者,就很難深入描寫各角色的心理。
            偏重主角型

        基本上與「第一人稱」的寫法相同,不過「第一人稱」敘述主角時使用「我」,「第三人稱」 敘述主角時使用主角的名諱。
想要深入表達某角色的當下心理、當下所面臨的事件時用較佳。

優點:
            可以超越「第一人稱」寫法被限制的視角(最多只能使用揣摩、猜測)。換言之,大部分時候都透過主角的眼睛看世界,但必要時可以稍稍脫離,換個角度來看。
因為是透過主角的眼睛看世界,可以充分描寫主角的心理感受,所以同樣是第三人稱的寫法,卻不會像旁觀型那樣太冷靜、太客觀。


缺點:
         已經較能深入主角的心境,但是終究不如第一人稱的寫法那麼讓讀者感同身受。
因為焦點集中,缺乏全知的優勢。簡言之,不能描寫主角所不知之事。主角以外其他角色的心理就無法描寫,反不如旁觀型(因為冷靜、客觀,而能有所揣摩)。



III. 推薦小說:


風動鳴(混有第一人稱心情描述) Durarara!!
xxxHOLiC(第一、三人稱混合,第一描述事件主角的心理話) 因與聿案簿錄 
十二國記 地獄系列 飢餓遊戲三部曲 天使與魔鬼 大騙局 失落的符號
傲慢與偏見 



補注:
第二人稱理論上是屬於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變形,把角色描述中『我』及『他』的人稱替換成『你』如此而已,所以基本上來說不需要--當然,運用的好的話可說是一種新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