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大嶼山貝澳沙灘

地址
大嶼山貝澳沙灘
開放時間
24小時營業
開放提示
救生員當值時間
(4 - 5月)
上午9時至下午6時

(6 - 8月)
星期一至五: 上午9:00 - 下午6:00  
星期六、日和公眾假期: 上午8:00 - 下午7:00  

(9 - 10月)
上午9時至下午6時
前往方法
  • 路線 - 巴士
  • 起點: 東涌市中心
  • 乘坐新大嶼山巴士 11 號,在貝澳新圍村下車。
  • 需時:約 20 分鐘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政治 wiki


原文http://zh.m.wikipedia.org/zh-hk/政治

政治是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也是各種團體或個人為了各自的利益所結成的特定關係,尤指對於某一政治實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1]。一般來說,這個詞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然而社會學家也用來指涉包括各種利益機構、學校宗教機構在內的相互之間的關係。
從人類社會學來講,政治是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社會現象非常複雜,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從不同學科角度,不同的學者對他的論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內涵的本身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對政治的闡釋也充滿了爭議,始終沒有一個確切公認的定義。[2][3]
政治學是專門以政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社會科學,研究政治行為的理論和考察權力的獲得與行使。
詞源
不少西方語言中的「政治」一詞(法語politique、德語Politik、英語politics),都來自希臘語πολις,這個詞可以考證出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最初的含義是城堡衛城古希臘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的衛城稱為「阿克羅波里」,簡稱為「波里」[4]。城邦制形成後,「波里」就成為了具有政治意義的城邦的代名詞。政治成為了城邦公民參與的統治和管理活動。
中文里的「政治」一詞很早就有使用。《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這時一般都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各有其不同的含義[4]
在中國古代,「政」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亂宋國之政」一種統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符合禮儀的道德和修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政,孰敢不正」朝廷中君主和大臣們的政務活動,如「其在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
「治」在中國古代則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會狀態,如「天下交相愛則治」統治、治國等治理活動,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古代的這些「政治」的含義[3],與西方和古希臘的「政治」含義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種君主和大臣們維護統治、治理國家的活動。
中文裡現代的「政治」一詞,來自於日本人翻譯西方語言時用漢字創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詞。當英文的Politics從日本傳入中國時,人們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孫中山認為應該使用「政治」來對譯,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5]他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的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老馬識途的譯文

老馬識途的譯文

原文:
管仲、隰(雜)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譯文:
春秋時,管仲和隰朋有一次隨齊桓公遠征孤竹國,凱旋歸國時,夜晚行軍竟然迷路,不能前進。管仲說:“老馬識途。”於是放開老戰馬,讓它自由往前走,全軍跟在它的後面,不久果然找到回齊國的大道。 

在行經山區時,軍中已沒有多餘的儲水。隰朋說:“螞蟻冬天時在山南築窩,夏天在山北營巢,在蟻窩一寸遠的地方向下挖掘,就可掘出水源。”命人掘地,果真湧出地泉。 

以管仲的聖明、隰朋的智慧,尚且要以老馬和螞蟻爲師,現在人卻不承認自己愚昧、不知道學習和吸取聖人的智慧,不太過分了嗎?



老馬識途

原文
  選自《韓非子·説林上》
  管仲、隰(xí)朋(1)從于桓(huan)公而伐(2)孤竹(3),春往(4)冬反(5),迷惑(6)失道(7)。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8)老馬而隨(9)之,遂(10)得(11)道。
  行(12)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13)山之陽(14),夏居山之陰(15),蟻壤一寸而仞有水(16)。”乃掘(17)地,遂得(18)水。以(19)管仲之聖(20)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21)師(22)于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23)之智,不亦過(24)乎?
  譯文
  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徵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山谷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狗離家很遠都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應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于是在徵得齊桓公同意後,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走到山裏沒有水喝,隰朋説:“螞蟻冬天住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南面),夏天住在陰涼的地方(北面)。地上蟻穴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于是挖掘地,終于得到了水。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而今的人帶著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聖人的智慧學習,不是很大的錯誤嗎?
  注釋
  1.管仲、隰朋:兩人都是齊桓公的大臣。
  2.伐:討伐。
  3.孤竹:指孤竹國,相傳為神農氏的後裔,春秋時的古國,在今河北盧水(指的是灤〈luán〉河,此處的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城南灤河與青龍河交匯處東側)。
  4.往:出徵。
  5.反:通“返”,返回。
  6.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歸途。道:歸途。
  8.放:放開,指解脫羈絆讓馬自己隨便走。
  9.隨:跟隨,跟著。隨之,跟著它,跟著老馬,之字是代詞。
  10.遂:終于。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處于。
  14.陽:山之南水之北。
  15.陰:山之北水之南。
  16.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仞,古代八尺為一仞。
  17.掘:挖。
  18.得:找到。
  19.以:憑借。
  20.聖:精明通達。
  21.不難:不以.....為恥辱。
  22.師:學習,請教,向……學習。師于老馬:就是以老馬為師,意動用法,學習,效倣。
  23.聖人:有智慧的人。
  24.過:過錯。
  25.乃:于是。
  26.道:道路。
  啟示
  桓公、管仲等回來時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馬領路,終于找到了歸路。後遂以“老馬識途、老馬知道、馬老知道、老馬知路、馬識路、老識涂”等比喻富有經驗,能為先導;用“識途(涂)馬、識途驥”等比喻富于經驗、知是識非的人。

(編輯:單鳴)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TAMIYA LUNCH BOX

6 Essential Tamiya Lunch Box Hop-Ups

Tamiya Lunch Box standard shocks are little more than miniature pogo sticks. They consist of little more than 4 large springs, damped only by a length of rubber tubing. This makes for one hell of a bouncy ride. Upgrading to either the Tamiya CVA shocks, or two packs of Ansmann 75mm shocks. Luckily Tamiya have pretty much included all the brackets and bolts you’ll need to perform the upgrade too. All you need to purchase is the new shocks.

TAMIYA LUNCH BOX 田宮便當盒


避震器到手了  從對岸滔過來的油壓避震器  廠牌是HSP  長度97mm 
便當不需要用到太高檔的避震  所以從對面弄組便宜的過來用用  從對岸含運費弄過來甚至比在台灣買還便宜很多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Audio crossover

TWWKI分頻器
分頻器是音箱中的「大腦」,對音質的好壞至關重要。功放輸出的音樂訊號必須經過分頻器中的各濾波元件處理,讓各單元特定頻率的訊號通過。要科學、合理、嚴謹地設計好音箱之分頻器,才能有效地修飾喇叭單元的不同特性,優化組合,使得各單元揚長避短,淋漓盡致地發揮出各自應有的潛能,使各頻段的頻響變得平滑、聲像相位準確,才能使高、中、低音播放出來的音樂層次分明、合拍,明朗、舒適、寬廣、自然的音質效果。
 在一個揚聲器系統里,人們把箱體、分頻電路、揚聲器單元稱為揚聲器系統的三大件,而分頻電路對揚聲器系統能否高質量地還原電聲信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中、高頻部分,分頻電路所起到的作用就更為明顯。其作用如下:
合理地分割各單元的工作頻段; 
合理地進行各單元功率分配; 
使各單元之間具有恰當的相位關係以減少各單元在工作中出現的聲干涉失真; 
利用分頻電路的特性以彌補單元在某頻段里的聲缺陷; 
將各頻段圓滑平順地對接起來。
顯然,分頻電路的這些作用已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 


被動分音器基礎問答

分音器對於喇叭系統的重要性何在?好比組好了一套電腦,所有硬體都裝配完成,卻發現少了軟體,這台電腦就跟廢鐵沒啥兩樣。喇叭少了分音器雖不至於無法發聲,但即便是用了再好的單體,效果也絕對大打折扣。或許有人會說用全音域單體不就得了,還省了分音線路,但事實上,全音域系統若加了帶通式分頻與相位等化線路,其表現會更上層樓,因此,以喇叭系統的靈魂來形容分音器非常貼切。 

問:分音器的功能是什麼? 


答:主要有「提供斜率與分頻點」,及「控制阻尼係數」二項功能。 


1.提供斜率與分頻點―人耳能聆聽的音頻範圍大約橫跨了20Hz~20kHz的音域,但目前似乎還沒有辦法能以一只單體便完美再生20Hz至20kHz的聲音,更遑論新一代的軟體與訊源能播放出數十kHz以上的高頻。變通的方式就是用大小不同的單體各自負責不同的頻段,將20Hz至20kHz接續出來。因為每個單體都有一個最佳工作頻域,然後往高低兩端自然衰減,如圖一,灰線表示一個兩音路喇叭的高音與低音單體的自然衰減狀態(他們的另一端未標示出來),但實際應用上,我們並不希望它自然衰減,而用分音器讓單體以我們希望的斜率衰減(紅線),這樣才能夠控制兩單體音域重疊部分(綠色虛線)的相位與頻率響應狀況,如果分音器設計得宜,就會得到近似圖中平坦的頻率響應。 


通常我們用多少「階」分音來設計,一階分音表示每八度音程衰減6dB(-6dB/octave),二階是每八度音衰減12dB(-12dB/ octave),依此類推,四階分音則是每八度音衰減24dB(-24dB/ octave)。即階數愈高,衰減愈快。當這個兩音路喇叭的高、低音單體以我們希望的斜率衰減時,便交會出一個分頻點(Fx),讓單體各自在表現最佳的區域內工作,發出理想的聲音。 


2.控制阻尼係數―即Q值。分音器讓不同頻段重疊部分的頻率響應更為平坦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分音器具有相位等化(修正相位)的功能,能讓整個系統阻抗更容易受控制,相位表現最佳化。依據經驗,Q值低較佳,在0.5時最為恰當,不僅重疊部分的波動幅度最小,分頻點的相位也會趨近於0度。但Q值過低,頻率會衰減得過早,而減低高階分音的效果。  

問:什麼是幾「路」分音?幾個單體就是幾路嗎? 


答:幾「路」分音就是將喇叭系統劃分成幾個頻段,例如兩音路分成高、低音二個頻段,要將高音單體的下半截衰減(低通濾波),低音單體的上半截衰減(高通濾波),得出一個分頻點。三音路則分成高、中、低音三個頻段,就是兩音路中間再加一個高、低通濾波的中音路,得到二個分頻點,四音路則依此類推。另外還有一種二又二分之一音路喇叭,就是兩音路下面再加一個有高通濾波的低音,湊成二分之一音路。一個音路不一定只用一個單體,因此不能由單體數來判斷音路數,應由分頻點數目來判斷。 


問:低階分音與高階分音孰優? 


答:這的確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依我個人的經驗,高階分音因為各單體頻域重疊的部分較少,不僅音染較低,阻抗、相位的變化也較為單純,聲音表現更為理想。不過高階分音所用的元件多,效率因此較低,且相位等化與補償的線路更為複雜,也考驗設計者的功力。 


問:為何一階一定要差6dB?有沒有4階以上的分音? 


答:一階差6dB並不是規定出來的,而是經過等效電路計算後,會得到一個接近6dB的值,但並不會剛好等於6dB,而且分音器中最好加上相位等化與補償電路,才容易得到每個倍頻(8度音)衰減6dB的結果。分音器可以不止4階,8階10階都能做,只不過效率更低,相位變化更複雜而已。   問:分頻點該如何決定?可以計算出來嗎? 


答:分頻點是兩個音域的單體衰減後交接出來的結果,因此只能事先臆測,而無法精確計算。分頻點的決定必須考量單體的尺寸與其特性。因為單體指向性與其尺寸有關,通常單體尺寸越大,其最佳指向性的頻率越低,一般來說,分頻點的波長,最好不要超過單體有效振動直徑的長度,例如5吋單體的有效振動直徑約11公分,而波長11公分的頻率大約是3.127kHz(「音速=頻率×波長」之公式計算),因此5吋單體的高音分頻點最好不要高於3.127 kHz。另外,分頻點的設定還要考慮單體的最佳工作頻域,應讓單體在最平坦的區域內工作,以發揮其性能。 


問:分音器內的元件有些什麼東西?該如何挑選? 


答:分音器不外乎電感、電容,及電阻的組合。電感的挑選應考量其耐受度,以承受功率高者為佳,才能避免功率過大時飽和,造成電感量下降。另外還要考慮使用的位置,用在串連處的電感,品質一定要好,直流阻抗要低,通常扁平狀的空心電感最佳,線徑粗的更好。 
電容也是以耐壓高者為佳,才能應付瞬間的功率需求,另外損失角低、電感量低也是必備條件。至於電阻,線繞水泥電阻最好也是挑選電感量低的,而金屬皮膜電阻原本就無電感性,非常適合用在高頻。 


問:Bi-wire有用嗎?怎麼樣才是有效的Bi-wire分音設計? 


答:一個最簡單的兩音路喇叭,會需要二組分音線路,而有效的Bi-wire分音線路是讓這二組電路各自獨立不共地。理論上,用Bi-wire接駁應該會得到叫較好的效果,但人耳能不能感受出其差別,又是另外一回事兒了,有些廠就不吃這套,不管幾路分音都只有一對喇叭端子,就是這個緣故。

關於 DI Box

http://blog.newtonleemedia.com/2012/09/11/on-di-box/

DI Box 的功能
1) 將高抗阻變低抗阻
如果將結他output 直接插入mixer (或者電腦 / interface 的 mic in),問題不是沒有聲,也不是很細聲 (mic gain 可以調到適當level),是很衰聲。
結他pickup 的output 是高抗阻 (Hi Impedance, 約一百萬ohm),mic in 則是設計給低抗阻咪則是低抗阻的(約幾百ohm)。抗阻不配合,除了聲音變弱,更大問題是 frequency response 也會改變
經過DI Box, 就能解決問題。這對木結他output 直入mixer 非常有用
2) 將unbalanced signal 變balanced signal
所謂balanced signal 是可以抵消噪音的。很多keyboard 的輸出是unbalance,如果要在舞台上走長線,就會jam 到很多noise (尤其是在燈光設備的舞台),keyboard output或電腦耳機output用短線接到DI 再走長的balanced 線,就可減弱噪音
3) output 多一份原來的signal 出來
例如在現場錄音,結他或bass 先接DI,一份原本的signer入amp 做現場聲,另一份未入amp 的clean 聲用balanced, low imp output 到電腦錄下,之後再用guitar rig 等effect 去做amp 聲,mixing 時對結他的音色就有更大的控制,也不會有現場的雜音 (例如鼓和bass 漏進結amp 的mic)
我需要DI Box 嗎?
1) 很多multi effect 的output 已經是low imp,因為它就是取代了amp 的功能用來直接錄音用的。用它們就可不用DI
2) Bass amp 的balanced out 其實就是內置的DI, 直入mixer 即可
3) interface 的instrument in 是設計給Hi Imp 的,直接插結他即可。有些會寫 Hi-Z in,Z 是impedance 的符號。
4) keyboard 短線入mixer / interface 也不用di, 因為經di 也要用短線插…要jam 到noise,入di 已經jam 到
5) 所有mic 都不用DI box,因為di box 只是將「不是mic 的東西」變成 「像mic 的東西」。所以如果你計劃用mic 來錄木結他,amp,等等,都與di 無關。
A simple rule of thumb:
  1. If the source is active, use a passive DI box
  2. If the source is passive, use an active DI box


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香港無線電對講機頻道


舞台技術-理論基礎與實務操作

舞台技術-理論基礎與實務操作


  • ISBN:9789860083606
  • 叢書系列:教育學習
  • 規格:平裝 / 172頁 / 16k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舞監製作期及表格期程


原文連結:352.舞監製作期及表格期程


舞監製作期及表格期程
    有一次在一個設計會議之後,導演小平哥私底下對我說他完全聽不出設計有什麼想法,他生氣的說可以想法不成熟,但不可以沒有想法,沒有想法要怎麼討論?都是我導演的想法那我直接告訴你TD就好,要設計幹嘛?我只好安慰導演別急,再給設計一些時間,我會請工廠幫忙趕工來補回設計耽誤的時間,有時看一些年輕舞監雖然聽過大聲公的名言「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但問題是他們不知什麼時間要做什麼事,所以永遠是讓別人等到不能再等了,不得已開口了才趕緊草草交差了事,雖然每個製作狀況都不同,不能一招半式全部套用,但最起碼該知道「有哪些事」,「應當」何時要發生,否則舞監的checking list要從哪裡來?以我一個不當舞監的TD看來,其實有很多舞監繁瑣的雜事我並不一定知道,但是從製作到演出巡迴,舞監最起碼該有的表格及該處理追討的表格及事項至少有以下幾點:
1表格名稱開始製作時間表格最晚期限備註
2製作團隊通訊錄舞監進入製作之時舞監/行政製作
3設計會議紀錄設計會議之日設計會議隔天舞監製作
4排練紀錄排練之日排練隔天舞監製作
5排練替代道具表設計會議或導演指示舞監製作及尋找
6舞台設計定稿裝台前1個月裝台3週前舞台設計提供
7音樂裝台3週前裝台2週前音樂設計提供
8影像設計裝台3週前裝台2週前影像設計提供
9服裝設計裝台3週前裝台2週前服裝設計提供
10燈光設計燈圖裝台前一週裝台當日燈光設計提供
11大道具清單裝台3週前裝台2週前舞台設計提供
12小道具清單裝台3週前裝台2週前舞台設計提供
13舞台平面圖裝台3週前裝台2週前舞台設計提供
14懸吊圖裝台3週前裝台2週前舞台設計提供
15Crew保險及基本資料裝台前2裝台前1舞監彙整
16排練場跟排schedule舞監/行政製作
17技術會議通知及聯繫裝台前1裝台前1舞監
18進劇場schedule裝台前1裝台前1舞監製作
19換景表裝台前1裝台當日舞監製作
20懸吊cue裝台前1裝台當日舞監製作
21工作日誌或照片裝台首日開始舞監製作
22打包及裝車清單首演隔天巡迴裝車前1舞監製作
23巡迴器材清單首演隔天巡迴裝車前1舞監製作
表格名稱開始製作時間表格最晚期限備註
24Crew時段表排練場跟排裝台首日開始舞監製作
25巡迴卡車車次時間表首演隔天巡迴出發前1舞監製作
26巡迴住房清單首演隔天巡迴出發前1舞監製作
27巡迴交通時間及人數統計表首演隔天巡迴出發前1舞監製作
28Crew時段費請領每站結束當日每站結束1舞監製作
29雜支結案巡迴結束巡迴結束1舞監製作
30歸檔資料巡迴結束巡迴結束2舞監彙整製作
其實由我這個TD來說舞監該做什麼其實是很不恰當因為一定會有很多疏漏,有許多不是舞監需親自製作的項目,但卻是舞監需追討緊盯的內容,許多事是1個耽誤1個,舞監不能兩手一攤那不是我的事或是我追過了,追不到就要每日追討或是尋求其他力量協助追討,看到對岸舞台監督都納入他們的國家考試了(上海市文广局人才培训交流中心http://www.shwgpx.com/web/doc/show_doc.asp?wid=202&cid=22&id=40)台灣再繼續傻呼呼打爛仗下去只怕很快就會被對岸遠遠拋到九霄雲外希望資深的舞監們也能出聲提供自己的意見多幫幫台灣年輕的舞監成長。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2012TATT製作課程筆記(production management)

原文連結: 2012TATT製作課程筆記(production management)

2012TATT製作課程筆記(production management)

製作經理的三個工作:1.協調與溝通.2.創造實踐與維護作品.3.編預算執行與記錄實際的工作



製作的三段時期:1.前製(pre-production)2.中製(實體製作physical production)至首演. 3. 後製(開演至拆台).
前製(pre-production):1.通訊錄(contact sheet).2.行事曆:先是月曆,先有開演日及進場日後再逐漸放細節進去發展成週曆及日曆,最後一天更新二次,到後期事件訊息太多時可用顏色分部門方便尋找及閱讀,例如舞台是黃色,燈光是紫色。3.預算(budgets):製作預算及營運預算(開演後)


中製(實體製作physical production)至首演:通常的項目有:1.佈景2.道具3.燈光4.音響5.服裝,近年來逐漸增加的還有:視訊投影、自動控制、妝髮、特效、偶、飛行系統。這個時期溝通及技術排練是重要的工作,導演列出他想做的事及排練的部分,PM與技術人員討論評估調整,再回報給導演調整修正。



3.後製(開演至拆台):每日檢查、維修與人員訓練



溝通(communications):設計會議、管理會議、製作會議、一般性溝通(E-maill是最佳利器,可留下紀錄)

設計會議:初期導演、設計、製作經理等少數人在餐廳、星巴克或誰的辦公室裡輕鬆的發想構思,甚至可能設計構想雛型是畫在餐巾紙上。

管理會議:製作人、製作經理等核心人員,會討論到例如合約、法律或保險等問題。

製作會議:創意部門及製作部門都加進來一起工作,會討論schedule,製作會議後就可列出待辦事項及追蹤進度

一般性溝通:E-maill是很好的工具,許多人許多事說完就忘,留下文字記錄E-maill方便日後查詢



製作經理要有技術的訓練背景較好,例如舞監或是技術指導。



製作經理要服務的對象:1.製作人。2.設計



預算通常是由製作人及總經理作出預算分配,製作經理來執行及監控。



時間、經費及品質通常3項只能顧到2項



在美國通常每15頁的劇本就需花1天時間給技術工作



Daily wrap up meeting:每日工作結束後與導演設計開會討論今日排練內容,安排明日能如何修正及排練,通常沒太嚴重的事情發生時,好的PM應控制在15分鐘內將會議結束

技術流程(tech process):load in-work calls-focus-dry tech-tech-work through(斷斷續續)-stumble through(儘量不打斷)-run through(不打斷)



Producer(製作人):找錢及要有藝術眼光來挑節目



General manager(總經理):預算、合約、管理及雇用



Company manager(劇團經理):隸屬總經理,處理每日的花費,不管合約及執照



Production manager(製作經理):比較著重在實際的製作層面,不太需要顧及藝術層面的考量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寫作 優點


原文: 中文~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的敘事法各有甚麼優點?


第一人稱

優點: 給人一種親切、真實的感覺。

第三人稱

優點: 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廣泛地反映複雜的事件。

有客觀的角度,可更清楚地表明作者的想法客觀的分析問題。

------------------------------------------------------------------------------------------------------------------------------------
原文: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特色與優缺點
第一人稱

就是將主角以「我」的角度去寫

「我」看到了什麼,「我」想些什麼,「我」做了些什麼。

第一人稱主要就是以「我」這個人下去寫的,

你要將主角的言行舉止全部以自己的方式想過一次,

用最貼近自己的那種方式去寫。

如果無法抓到那種「我」的感覺,最好不要寫第一人稱,

因為第一人稱主要所寫的是「心」。

至少要像是這樣的感覺,就是繞在一個「心」字上耍,

利用主角是『我』的這種寫法,讓讀者容易跟文章共鳴。

第二人稱

感覺上跟第一人稱其實很像,可又不一樣,

第一人稱是用「我」來拉出故事的重心跟感情,

而第二人稱通常是為了寫短文、而且是只針對一件事情一個人去寫的。

文章的重心跟主角都是「你」,而作者下筆的方式要像個旁觀的人,或者不出聲的旁白。

第三人稱

第三人稱,除了對話外,幾乎都是「他她它牠」在變化的,

第三人稱主敘述,重心不是放在「人」,而是對景、物、事情、還有時間流動的變化。

第三人稱也是三種寫法裡面,提到名字次數最多的一種。

不過第三人稱要避免文章口語化(也就是啊咦嗯喔這種語助詞少用).


-------------------------------------------------------------------------------------------------------------------------------------
原文:寫作技巧
1.  第一人稱

I. 討論:


        第一人稱的好處在於,你可以加快敘事,飛速略過不重要的部分,增加讀者觀文時的代入感。然而這種完全第一視角,很難兼顧到各方面線索的發展,特別在長篇的大格局中受到諸多限制。


        所謂的限制,像資訊或劇情的控制,其實還有很多相應的處理手法解決,儘量使『上帝視角』不存在的同時,亦能有效控制情報和資料的描寫。或許更能反映現實的局限性,畢竟就算是書中的主角,仍不是無所不能的。

  有不少人選擇『偽第一人稱』,即是所謂的3+1手法,利用「我」的視角之餘,同時也有其他視角的存在。
這又陷入了現實性的問題──當『我』什麼都知道的時候,好處是第一人稱的局限性不再存在,上帝視角能有效地處理劇情的發展。帶來的壞處卻更多,首先是第一人稱的寫實感同時消失,主角變成神人了,讀者就同時失去了代入感。
另外,若然不時跳出來某某人眼中的『我』如何卓爾不群、飄然出世,讀起來十分的自吹自捧,主角更會成為了變相的自戀狂。
故此,對於很多比較嚴謹、對小說有要求的讀者來說,這種偽第一人稱的手法就顯得相當拙劣,屬於文筆和寫作技巧不成熟的代表。可說是『百害而僅有一利』,而且這一利只是便利寫作罷了。

  個人認為,既然是第一人稱的話,就盡量全篇都用第一人稱會比較佳,除非是特殊狀況,例如主角失去了意識、戰爭事件、要強調某些人的談話或行動等等,而且要看是否有必要性,否則就會如上段所說,會顯得混亂而失去了『第一人稱』的優勢。

        要用第一人稱來寫的話盡量設定主角的性格為較活潑的類型較好發揮,畢竟冷酷的主角很難接下去。但是能把主角寫得很冷酷又精彩的人還是有的。



II. 技巧分析:

a. 主角的觀察與猜測


觀察──藉著主角觀察到一些表面的資料,或是最基本的表情、動作,從而推演出心得。


比如對方臉紅了,那就可以知道她是在害羞。


比較好用的字眼:看到、望到、聽出、知道等等。


優點:


最為簡單快捷,亦十分之容易書寫,主角的所見所聞盡能化作情報資料。


缺點:


雖說是一種非常可靠,而且很有效的情報提供方式,但不容易把握得好,一個處理不當,小心會造成讀者消化不良。



猜測──借助更合理的推論來說明。


例如加入對方的背景,平日的習慣,以往的經驗,再來猜出對方的思想。


注意用的字眼:大概、估計、應該、可能、覺得、猜測、想來等等。


優點:非常好用的資料分析方式,而且能使讀者加融入主角的思路歷程,閱讀時的投入程度               得以大增。


缺點:思考過多隻會造成文字上的拖曳,太過反復的思想掙紮更會讓讀者望而生厭。

b. 從後來得知的資料


把事物都白紙黑字的寫了出來,再在之後補上。


例子:說明某某人的背景,最後加一句──當然,我這一刻還不清楚,是後來才知道的。
或者:大陸年代記某某年,某大帝就在這一天遇上他的左右大將,並且踏上稱霸天下的道路。


優點:歷史類題材最為好用,同時適用於預早知道事情的發生。


缺點:只能偶然為之,用多幾次就會讓讀者大感煩厭,而且失去追看下去的懸念。



c. 神眼


讓『我』擁有特異功能,得到看穿對方思考的能力,從而把上帝視角合理化。
優點:非常容易,不需要什麼技巧,便利寫作和佈局,不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
缺點:根本就是作弊……推翻了第一人稱的優點,喪失了第一人稱的代入感,把『我』當成作者,再把作者當成神,強烈不建議採用。

d. 通過外篇或短篇來補充
外傳形式的短篇,來為「我」視線外的劇情補完。

優點:
用於實體書的話,其佈局相當方便,在書的結尾加個短篇或外傳之類就搞定,與主線有關,同時亦不失趣味性。


缺點:
用在網文結構上比較麻煩,外傳形式只能用於補完,不能作為主線劇情,大局控制上的效果遠不及第三人稱追尾優秀。

e. 巧妙利用情報的真假製造懸念


       第一人稱本來就是種重代入感強烈的手法,與內心活動的細膩性和層次性都是密不可分。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這種技巧其實還隱藏了一個優點──那就是情報的準確性與否帶來的各種變化。

        讓讀者看到冰山全貌的確不算高明,留有餘地的空白,讓讀者從有限的資料中思考、猜測,從而增加小說的懸念才說得上是真正的高明。當然第一人稱下的資料是有他的局限性,但局限性在這個時候也變成了好處,能控制讀者跟從主角的思路發展,當『我』被騙了的同時,讀者有時跟從一起跳入作者預設的陷阱也不自知。

優點:以上。


缺點:寫作技巧難度頗高。


III. 推薦小說:


主角模式的第一人稱小說:
特殊傳說 吾命騎士 簡愛
非主角模式的配角類第一人稱小說:
涼宮春日 福爾摩斯 咆哮山莊


2. 第三人稱

I. 討論:

        第三人稱的好處在於能綜觀全劇情,什麼內容都可以清楚交代,多半注重於景色的描寫、動作的刻畫,但是它有個缺點──通常開頭容易會使讀者感到沉悶,甚至會沒有代入感,例如說架空類型的小說,因為要『交代劇情』,所以剛開始幾乎可以說是在介紹,不過厲害的人就是能把那些架空設定融入在對話和角色敘述中,另當別論。基本上來說是不易上手的。這就是與第一人稱的最大差別了,第一人稱的『我』感受較為強烈,讀者感覺是『我』在冒險,而不是別人,由於第三人稱用到『他/她(名字等等的)』,會讓別人覺得比較沒有參與感。

  作者的涉入程度通常比較淺,雖然說比較淺,但仍然有半深與半淺的差別。
作者涉入的深或淺,只與作者的選擇及意圖有關,與作品的好壞無關,任何一種人稱或者涉入程度,都有可能寫好或寫壞,至於哪一種人稱好寫,哪一種不好寫,一 般普遍認為第三人稱比較好寫,因為它的自由度最大。只是自由度一大,有時往往寫壞了自己也不知道。

  一般都隱約有視角(鏡頭)存在,具體特徵是,敘事會跟著某特定人物走,就彷彿有個鏡頭跟隨著。但也有許多小說沒有明顯的視角存在,而比較像一幅全景圖,並不特別偏向於某個角色,譬如傳統的中國小說,水滸傳等等。



II. 技巧分析:

全知型

        作者俯視所有的角色、事件,掌握所有的時段、地點、物品,宛如上帝高高在上(俗稱得上帝視角)。當想清楚說明該身世背景、來龍去脈之類的用這種,但記得不要太贅述。

缺點:


        作者寫得太多反而不容易掌握該如何情節描寫、脈絡安排,因此容易寫得太詳細或寫得太不詳細。太詳細,會使讀者讀來乏味;太不詳細,會使讀者看不懂。
旁觀型

        作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人、事、時、地、物,宛如目擊者恰好在現場。
        通常不是想要深入表達,而只是要輕描淡寫時用這種。



優點:冷靜、客觀,易於說理。


缺點:既然身為旁觀者,就很難深入描寫各角色的心理。
            偏重主角型

        基本上與「第一人稱」的寫法相同,不過「第一人稱」敘述主角時使用「我」,「第三人稱」 敘述主角時使用主角的名諱。
想要深入表達某角色的當下心理、當下所面臨的事件時用較佳。

優點:
            可以超越「第一人稱」寫法被限制的視角(最多只能使用揣摩、猜測)。換言之,大部分時候都透過主角的眼睛看世界,但必要時可以稍稍脫離,換個角度來看。
因為是透過主角的眼睛看世界,可以充分描寫主角的心理感受,所以同樣是第三人稱的寫法,卻不會像旁觀型那樣太冷靜、太客觀。


缺點:
         已經較能深入主角的心境,但是終究不如第一人稱的寫法那麼讓讀者感同身受。
因為焦點集中,缺乏全知的優勢。簡言之,不能描寫主角所不知之事。主角以外其他角色的心理就無法描寫,反不如旁觀型(因為冷靜、客觀,而能有所揣摩)。



III. 推薦小說:


風動鳴(混有第一人稱心情描述) Durarara!!
xxxHOLiC(第一、三人稱混合,第一描述事件主角的心理話) 因與聿案簿錄 
十二國記 地獄系列 飢餓遊戲三部曲 天使與魔鬼 大騙局 失落的符號
傲慢與偏見 



補注:
第二人稱理論上是屬於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變形,把角色描述中『我』及『他』的人稱替換成『你』如此而已,所以基本上來說不需要--當然,運用的好的話可說是一種新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