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老馬識途的譯文

老馬識途的譯文

原文:
管仲、隰(雜)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譯文:
春秋時,管仲和隰朋有一次隨齊桓公遠征孤竹國,凱旋歸國時,夜晚行軍竟然迷路,不能前進。管仲說:“老馬識途。”於是放開老戰馬,讓它自由往前走,全軍跟在它的後面,不久果然找到回齊國的大道。 

在行經山區時,軍中已沒有多餘的儲水。隰朋說:“螞蟻冬天時在山南築窩,夏天在山北營巢,在蟻窩一寸遠的地方向下挖掘,就可掘出水源。”命人掘地,果真湧出地泉。 

以管仲的聖明、隰朋的智慧,尚且要以老馬和螞蟻爲師,現在人卻不承認自己愚昧、不知道學習和吸取聖人的智慧,不太過分了嗎?



老馬識途

原文
  選自《韓非子·説林上》
  管仲、隰(xí)朋(1)從于桓(huan)公而伐(2)孤竹(3),春往(4)冬反(5),迷惑(6)失道(7)。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8)老馬而隨(9)之,遂(10)得(11)道。
  行(12)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13)山之陽(14),夏居山之陰(15),蟻壤一寸而仞有水(16)。”乃掘(17)地,遂得(18)水。以(19)管仲之聖(20)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21)師(22)于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23)之智,不亦過(24)乎?
  譯文
  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徵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山谷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狗離家很遠都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應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于是在徵得齊桓公同意後,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走到山裏沒有水喝,隰朋説:“螞蟻冬天住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南面),夏天住在陰涼的地方(北面)。地上蟻穴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于是挖掘地,終于得到了水。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而今的人帶著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聖人的智慧學習,不是很大的錯誤嗎?
  注釋
  1.管仲、隰朋:兩人都是齊桓公的大臣。
  2.伐:討伐。
  3.孤竹:指孤竹國,相傳為神農氏的後裔,春秋時的古國,在今河北盧水(指的是灤〈luán〉河,此處的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城南灤河與青龍河交匯處東側)。
  4.往:出徵。
  5.反:通“返”,返回。
  6.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歸途。道:歸途。
  8.放:放開,指解脫羈絆讓馬自己隨便走。
  9.隨:跟隨,跟著。隨之,跟著它,跟著老馬,之字是代詞。
  10.遂:終于。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處于。
  14.陽:山之南水之北。
  15.陰:山之北水之南。
  16.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仞,古代八尺為一仞。
  17.掘:挖。
  18.得:找到。
  19.以:憑借。
  20.聖:精明通達。
  21.不難:不以.....為恥辱。
  22.師:學習,請教,向……學習。師于老馬:就是以老馬為師,意動用法,學習,效倣。
  23.聖人:有智慧的人。
  24.過:過錯。
  25.乃:于是。
  26.道:道路。
  啟示
  桓公、管仲等回來時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馬領路,終于找到了歸路。後遂以“老馬識途、老馬知道、馬老知道、老馬知路、馬識路、老識涂”等比喻富有經驗,能為先導;用“識途(涂)馬、識途驥”等比喻富于經驗、知是識非的人。

(編輯:單鳴)